“卖了一麻袋书,当二手书出售后只能买得起一个麻袋。”“定价1000多元的书,10多元就卖给了废品站。”毕业生的感叹,折射出大中小学教材浪费严重的现状。
数据显示,近5年的全国中小学课本及教学用书、大中专教材、业余教育课本及教学用书,平均每年的零售量约28亿册,零售额超200亿元。这些教材若循环使用一年,节约费用可援建4万所希望小学。教材循环使用,既节约金钱,又减少树木、纸张等资源浪费及环境污染,还能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教材循环使用好处多,但推行过程中存在种种堵点。从市场上看,二手教材市场缺乏完善的平台和服务体系支撑,产业链梗阻、供需匹配成本高。分拣、管理二手教材,将信息上传各电商平台,需要很强的数据处理能力,一般的书商难以完成。从法律上看,二手书销售平台及卖家或遭遇法律风险。根据《出版管理条例》和《出版物市场管理规定》,通过互联网从事出版物发行业务的单位或者个体工商户,应取得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从事出版物发行业务的单位、个人,必须从依法取得出版物批发、零售资质的出版发行单位进货等。二手书经营主要是个人,进货渠道主要是个人,要求他们办理经营许可证并提供二手书进货凭证,实际操作中难以做到。
二手教材是被闲置的资源,要使之物尽其用,必须打通堵点。一方面,相关部门要扶持建立覆盖中小学乃至高校的共享平台,对可循环使用的教材进行回收,并探索相应激励机制,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另一方面,要完善出版物市场管理规定,区分商户和个人卖家、新书和旧书,因类施策,鼓励二手教材流通;同时,还要加强教育宣传,引导学生养成循环使用教材及爱护教材的良好习惯,推动“纸上节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