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发现,大学生信息泄露多指向学校内部。一些企业利用买来的大学生信息虚假申报,借此偷逃税。比如,北京某设计咨询公司冒用高校25名大学生身份信息进行虚假申报,虚列人员成本45.26万元,偷税11.25万元。企业之所以盯上大学生,主要是因为大学生尚未就业,其很少会关注个税缴纳等情况。
“被入职”直接给大学生带来权益侵害。税务人员表示,尚未就业的大学生信息被冒用后,由于到期没有申请汇算清缴,可能会产生欠税、无法打印完税证明等问题;大学生毕业后就业时,招聘单位可能会对其应届生身份和个人诚信产生误会……对此类现象不能掉以轻心。相关部门当积极作为,杜绝不法企业借此偷逃税。一方面,税务部门有必要做好相关知识普及,增强广大师生的防范意识,保护好个人信息;另一方面,各相关职能部门当加强协作,强化对冒用个人身份信息实施偷税行为的打击。再者,要重罚失信企业,并降低其信用评级,加大不法企业的违法成本。
从学校角度来看,当加强大学生身份信息保护和规范管理。例如,学校在收集信息时,一个大表直接发到学生群里,就埋下了信息泄露隐患。学生在打印文件时,经常会用U盘拷贝到店铺的电脑上,不会注意文件有没有删除,这同样留有隐患。于此,高校当加强人员管理及技术防范,提升学生信息的安全性。
网络平台也须依法行事。据报道,有记者在某网络平台搜索发现一些卖家在倒卖身份信息,甚至有的身份证、手机号、住址等基本信息才几分钱到几毛钱。网络平台理应对此多些规制性措施,以防给不法经营行为提供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