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以为要两地来回跑,没想到在家门口就解决了!”2月25日,在怀宁县石牌镇彭星村调解室,石牌镇彭星村村民姜金梅与望江县高士镇新坝村村民李苗花握手言和。这场因三轮车剐蹭引发的跨县纠纷,经两地镇村多次调解,最终画上和谐句号。
一场事故,跨县调解
2025年1月13日傍晚,李苗花驾驶三轮车行至石牌镇皖河片石新路时,与姜金梅的车辆发生剐蹭,致李苗花受伤住院。事故涉及两县两村,责任划分和赔偿问题一度陷入僵局。
石牌镇党委委员、政法委员李子峰得知情况后,主动对接望江县高士镇,联合综治中心、司法所、两村“两委”成立调解专班。“群众利益不分属地,能解决的绝不推脱!”专班干部先后多次上门走访,组织双方“面对面”协商。
垫付医药费暖人心,司法确认保权益
调解的关键突破,始于姜金梅的主动担当——事故次日,她向医院垫付1.5万元医药费。“都是普通老百姓,伤了人咱不能躲。”她的诚恳态度为调解打下基础。
2月25日,石牌镇组织最终调解会。调解员既讲《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责任划分,又帮双方核算医疗费、护理费等明细。经过耐心疏导,双方当场签署协议。为确保协议效力,司法所同步启动“司法确认”程序,让赔偿落实“有保障”。
跨界纠纷的“解法”
这场纠纷的化解,体现了石牌镇的三条经验:
主动跨前一步:属地乡镇牵头搭建平台,避免群众“两头跑”;
乡贤情理攻坚:发动两村老党员用乡音乡情软化对立情绪;
司法全程护航:从调解到协议确认,法律保障贯穿始终。
“现在遇到跨界矛盾,干部们不再‘等通知’,而是主动‘上门办’。”参与调解的新坝村老书记感慨道。
从1月13日事故突发,到2月25日协议落地,这场历时一个多月的调解,见证着基层干部“把麻烦留给自己、把方便送给群众”的初心。石牌镇用行动证明:只要以心换心、以理服人,再复杂的纠纷也能找到“最优解”。(潘凡)